農曆新年後,我就在臺灣工作十二年了。在這十二年中,中國大陸、臺灣、香港三地之間來往越來越頻繁密切,這可說是可以預期的,但這互動產生之效果卻是始料所不及,但也可以事後孔明地追蹤解釋。
十二年前,香港人並不熱衷來臺灣旅遊,對臺灣的印象也不好;但近幾年臺灣已成為香港人主要短途旅遊的熱門目的地,對臺灣的印象不斷改善,甚至媒體會抄作移民臺灣的話題。這對在十二年前就「冒險」來臺工作的我是很難想像的。
其實,以上的改變必須從中港臺三地的關係轉變之透視才顯得有意義,而以上港臺關係之拉近部分是歸因於香港與中國大陸關係惡化所導致的。過去,香港人對中臺關係一直保持中立但稍偏「統」的立場。香港人對臺灣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並沒有異議。就算不喜歡中共,但對中共的「一個中國」立場並沒有不認同,或起碼反對臺獨。但近年我都會很認真的跟朋友說,「最臺獨的已經不是深綠臺灣人,而是香港人(指非常厭惡中共那些)」。這現象應該是在我來到臺北工作之後出現的,部分香港人(包括在臺灣讀書的香港僑生)因應香港近年的大陸化現象,而開始倡導臺灣要與中國大陸隔離,不是更多的接觸,臺灣不要做第二個香港,例如就跟大陸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香港的「反中派」就是重要的倡導者。
其實,香港九七回歸後,中港兩地的空間接近性遠高於中臺,但結果卻是物理上的越來越接近帶來精神上的越來越疏遠。剛回歸的前七年,香港人都北望神州,縱然恐怕香港原本的地位不保,但起碼覺得中國大陸是帶給香港人發展的機會。2003年SARS後,情況開始發生變化,因應開放自由行,香港與大陸的地域界線被模糊化,正如我前文指出,大陸人從以往的滴灌養分變成洪水破壞,再加上香港政府管治的持續失效,開始被視為唯中央之命是從的走狗政府。香港人從回歸初期對北京中央政府印象比香港特區政府還要好的有趣情況,至近年對兩者皆表示不信任及不滿。香港開始不太北望神州(除了消極被迫地),近年更出現的「哈臺 」現象,最明顯的是,香港僑生數目又好像回升了。年輕的香港人在回歸前後,去大陸攻讀大學學位人數是上升的,他們希望在大陸升學可方便他們尋找未來發展機會;但近年接觸到一些香港僑生,他們表示因為對大陸之厭惡,所以寧願來臺灣升學,也不去大陸。
相對地,臺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在過去十年其實是進一步改善拉近中,這不僅與國民黨重新執政有關,實際上就算在民進黨執政時,兩岸關係(特別是民間)就一直升溫。而民進黨2008及2012年的選舉落敗也逼使民進黨必須調整兩岸政策以迎接未來的總統大選。我必須要指出,臺灣人比香港人更有信心、企圖(及能力)去大陸打天下的,影響左右大陸。單從經濟方面,臺商在大陸的表現就勝於港商。在學術界方面,臺灣的社會科學界對大陸的影響也遠勝香港,其中一個原因是香港只玩英文出版,也牽涉到臺灣有一些經驗可以給予大陸借鑑,例如非營利組織及農業組織的發展;但香港仍停留在殖民地時代,大陸可以學的一早就學了。
簡單而言,就是臺灣就兩岸關係的軟實力比香港強;另外,一個天生的條件不同就是,臺灣與中國大陸的「咀形」比較合得來。正如我以往之評論已導出,如果將中港臺放在文化的光譜上看,中國大陸與香港是兩端,臺灣是夾在中間。這即意味著,臺灣較接近中國大陸,雙方比較容易溝通,不論在思維及語言上。香港回歸十多年並沒有改變香港在光譜上的位置,反而因為中共刻意想拉近香港與大陸的距離,反而引起反彈,香港本土派也因此而崛起。但本土派之崛起只可動員香港土生土長人士,起到一些防衛性作用,但這不能構成香港的軟實力,只可能蛻變成法西斯主義。就算陳雲如何強調廣東文化在華夏文化之正宗地位,但只有廣東人聽得懂及受落,其他上億華人人口(包括臺灣的)都不會聽得懂或受落,這除了起本土動員作用之外,就只有自慰作用。
現實是,香港人「哈臺」不僅是基於反中因素,更重要是臺灣在過去十多年來的人文文化素養提升,所以能吸引遊客。香港呢?不論是本土人士或新移民,有提升嗎?我就跟臺灣朋友說,「你去到香港玩,不要期待一般餐廳有什麼服務態度,沒有給你臭臉就算不錯。」我可能待在臺灣太久了,已經不太習慣香港餐飲業的服務質素,不知是它們變差了,還是我要求不同了。
我想說的是,臺灣不同於香港,特別是在與中國大陸關係之條件上。香港回歸十多年後所產生的中港矛盾是值得臺灣引以為鑑,但臺灣在處理與對岸關係上絕對有條件勝於香港:1)臺灣一直是真正的獨立政治體,香港從來都不是;2)臺灣之質量(指人口與土地)及本體性皆比香港強及明確;香港過去的發展是建基在開放性,要凝聚「真正的」香港本體並不容易,也難以辨識或具爭議性;3)臺灣在文化上處於與大陸較接近的位置,使兩岸較容易溝通,而香港的西洋文化思維則與大陸呈現格格不入的狀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