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Dialectics)是我一直以來深信的對我們生存世界的運作邏輯及認識論。但在課堂上解釋這概念時會感到頗為吃力。但其實,當冷靜觀察,我們身邊所發生的事情都充滿辯證的關係。
事物的辯證關係就是指一種永恆存在的矛盾,在事物內及在事物與事物之間的矛盾。但這種矛盾是「對立統一」的,即表示矛盾雙方是互相對立,但也互相依賴,使其成為一體(即統一);只有矛盾才能製造動力,促進改變,但改變的本質是既生且滅。辯證關係揭示世事無絕對,一切事情皆有正反兩面,有得必然有失。
雖然毛澤東將「矛盾對立」操作成「刻意人為」的不斷革命論,不斷製造破壞,降低了辯證關係認知的正當性及合理性,但撇開毛澤東如此刻意突兀的做法,客觀事物的演變並沒有脫離辯證關係,但它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
最明顯的是人類文明進步本身就潛藏一種「自我肯定」與「自我否定」的辯證關係。所謂肯定就是對「人」的價值之重視,使自己生活不斷進步及便利,即透過物質文明的發展,使生活更為舒適,更安全,更有尊嚴。人類發展機械來替代人力,使我們不用肩負粗重的工作,生命更為安全;人類發展電腦,替代人腦處理繁複的運算工作,減少錯誤,及精確快速完成任務;企業家不斷提升生產力,使人類更能廉價地購買商品。這些都是對人類本身的肯定,回應大多數人的需求。
但如此的肯定,本身也是對「人」本身的否定。工業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強調工人勞動之價值,勞動之光榮;惟要達至上段所說的「肯定」,特別進入後工業時代,就是要「否定」人類的勞動參與價值,以換取「肯定」。但這種「肯定」卻又導致失業大軍,使人越來越不能透過勞動來換取貨幣,換取對自己的「肯定」。其實,這就是馬克思主義所指的資本主義發展規律。
當然,這矛盾對立也促成了轉變,爭取再次「肯定」人類本身的價值。人類再不用做重複沉悶的勞動工作,新一代更可以尋求「自我實現」,新興行業出現,替代工業時代以製造業為主行業結構。十幾二十年前我們很難想像,「電玩」可以是成為一種行業,各種運動(其實原本就是遊戲)也可以職業化。
如果新興行業能快速替代傳統行業的話,資本主義的發展危機也可以「暫時」化解。但在市場經濟下,資本家仍然支配著經濟交換,任何行業仍然建基在商品交易中,當消費者不埋單,或有更自動化、廉價的、不經人手更穩定的商品或服務進入市場,其他(缺乏自由意志的)資本家就有可能尋找替代(人)方法。例如,娛樂事業也可以製造「永垂不巧」的虛擬偶像,代替充滿缺點及會年老力衰的真人偶像。「人」不一定是偶像的本體。
多數消費者在人類文明發展中實扮演著對人類自我否定的決定角色。縱然我們偶然會追求「以人為本」、「容許情緒」、「手工製品」、「自然」等恢復「原始」的訴求,但這僅是矛盾對立中的「偶然」插曲。在唯物辯證的法則下,似乎個人意志是無法改變客觀的發展定律。當然,不排除「覺悟」可以扭轉規律 (如果人類真的可以擺脫唯物觀的話),但要達至總體性的「覺悟」可不容易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