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02年來到台灣工作,至今近二十一年。雖然台灣也是華人社會,很多語言文化跟我長大的香港接近,但也有非常多生活面向的差異,特別是因為兩岸分治分隔多年所造成的思想制度之差異。作為一個社會科學及中國研究學者,有一些觀察值得和網友分享,希望給予華人研究界及關心華人社會的人士作為參考,也抒發我二十一年以來比較兩岸三地華人社會的感想。
2011年10月22日 星期六
你進大學後有沒有自訂什麼目標 ? 有,轉系:從學生轉系到公務人員轉調
我一聽到這答案時, 雖然感到有一點詫異, 但絕對不會感到奇怪。詫異是因為我所指的不是指這種「目標」, 所謂不感到奇怪是因為我一早就理解到台灣學生考大學是有一套「先入為主 」的哲學, 即是「進了大學之後再算」, 特別那些無法考到自己心目中的學校或學系的學生, 他會先進大學再看可不可以「跳槽 」。以政大而言, 有一些熱門學系如商學院裡面的學系及法學院都十分熱門, 但競爭很大, 但另一些學系就比較冷門, 如民族學系或一些冷門外語學系 (阿拉伯語、斯拉夫語、土耳其語), 所以一些成績沒有那麼優秀的學生就「取巧地」先進這些學系, 再設法找機會轉系。
縱然這種做法是無可厚非, 制度上也容許跳槽轉系。然而, 這制度本身並非為那些採用「先入為主」策略的人而設, 而是給那些發現對現在所修讀之學系感到不適應或無興趣的同學找出路。誠然, 在現在的考試分發模式下, 的確很多人被分發到的自己不喜歡的學系。問題是, 制度上不應該給予「先入為主」策略太大的發揮空間。我記得以前在香港讀大學, 轉系是很困難的, 所以我們入學前都要慎選, 要想清楚自己的志趣。
現在的人選擇太多, 反而就變成東試試, 西試試, 既浪費自己時間, 又浪費國家資源; 我以前有學生二十來歲還在大專院校之間兜兜轉轉, 找不到方向。
不過, 話說回來, 那些說要「轉系」的與那些說「沒有目標」的人其實分別不大, 兩者都不見得有什麼目標。 轉系者雖然有目標, 但其實是重新找入口而已, 進去之後還是要重新摸索發現目標, 也可能發現又找錯入口。 而那些「沒有目標」的人或許現在還能夠比他們較快找到人生方向。
我近年一直研究台灣政府人事制度, 發現這種「先入為主」策略也延伸到考公務人員之行為。很多人考公務人員時主要是考慮哪一些類科比較容易考上, 考上了再算, 因為台灣的公務人員也很容易轉機關, 轉職系, 跟香港做法差很遠。其實這種思維會扭曲了考試用人制度, 考生再不是依自己的工作能力及興趣投考公職, 國家也無法做到適才適用。 當然, 政府也要負上責任, 因為在台灣考公務人員也像考大學一樣, 以成績高低及考生填報志願作分發, 考生不能選擇機關、職位, 機關也不能篩選考生。另一方面, 政府對公務人員調遷又十分寬鬆, 所以很多剛考上公職的人, 他們的目標也是「轉調」, 跟上述「轉系」目標差異無幾。
這種制度對台灣人而言, 可能是習以為常, 甚至覺得理所當然, 但對我來說簡直是莫名其妙。考大學用分發也算了, 連考公職也是這樣, 不知如何說好了!!!
有時我想, 選擇不要太多反而是好事, 一方面逼自己要慎思; 另一方面, 不會給自己太多的誘惑, 任何你現在以為最佳的選擇, 未來總會有更佳的在你身旁出現, 但太不安於現狀會使自己無法投入現在工作, 繼而影響你自己工作及組織表現。
以上不是說要搞專制, 但基於人性及考慮到組織利益, 制度設計上應收緊「跳槽」出口, 逼大家認真考慮自己的興趣目標, 放棄「先入為主」的投機思維。
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not the market
他這段說話本意可能僅是激勵學生追求自己理想。對我來說,聽了後,我會詮釋: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not the market。在我們現在身處的功利時代,其實已經很少人有理想,只想隨波逐流,所謂隨波逐流就是跟著「市場」走,市場趨勢方向如何,我們就往那個方向走,不會問一下自己的「心」是如何。
你會問,蘋果產品那麼成功,難道不是跟著市場走嗎?如果你所指的「市場」是「後驗性」的,我認為不是。Steve Jobs的產品理念是帶領市場,非跟著市場走,這個「市場」是「先驗性」的,有風險的,有可能失敗的。這並非以功利作為前提,而是創造者對某事物之熱忱、執著及理想,並企圖向社會推廣,創造市場。
我們時常講:「過得自己過得人」,先要過自己的關口,再講過別人的關口,先決定什麼是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再告訴給別人,說服別人,是始於己及於人。但實際上,我們時常只問別人的關口 (即市場),living with the results of other people's thinking,完全不問自己的志向、價值及能力。大學選系只會挑律師、商科、醫科,因為這些都是市場告訴你有(金錢)價值的東西,我們退化為只有動物理性(物質生活第一)的人。現在大學老師會告訴學生要「務實」一點,我想學生只會理解為要功利一點而已,完全放棄自己的理想。我並非主張大家要不切實際,但大家真的有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嗎?你們的心是只有「後驗性」的逐利市場嗎?這是過得了別人,卻過不了自己嗎?
真正的市場成功是始於「非市場」,卻終於「市場」。產品大賣只表示社會對你的產品肯定訊號,它有社會價值。不過,這種始於「非市場」並非完全出於自己興趣,否則這僅能成為自己的私人或小眾的愛好。如果要發展事業的人,你要問,你的事業,你的產品,對社會有什麼價值,不是僅問這個產品對你自己有什麼價值。當然這種對社會的價值是始於你自己對它的感受體會,是始於己然後及於人。
這世界是吊詭的,你越是功利,你就越拿不到利;反而平常心,真心,人家最後才會以利回報。
我沒有用蘋果的產品,也非蘋果迷,但Steve Jobs 這翻話我是非常同意,希望蘋果迷會理解接受我的詮釋。